更新时间:2017-06-06

十六个夏天:錯過了才是永遠

儘管五人幫的學生時代讓我吐槽吐到沒力,但不能否認的,在長大了以後,水準回來了,感動也回來了,16個夏天紮紮實實的拉了個尾盤,也把欠著的眼淚一口氣討了回來。

*****
先講演員好了,回到了與現實相應的年紀,演員的潛力完全發揮了出來。最佳進步獎首推俊杰,當年對於老實的力氣省了起來,用在了執著和糾結上,把角色矛盾和無助的油門開到最大,反而更顯出這個角色的鮮明 (俊杰說他把比賽押在下半場?);丁國慶的口音大概是聽習慣了,後半段五人幫的分崩離析,讓這個配角反而變成了唯一走在主線道的車,帶著劇情和觀眾盼望前進,也因劇組適時的讓他耍白目,讓觀眾得以紓解在劇情過分虐待的情結下所產生的低潮,也因此,讓這個角色不再只是用來充數的丑角;方韋德長大後的內斂表現,更把欲愛還離的張力拉到極限;瑞瑞表現一直都很好,演幾歲像幾歲;還有不得不在誇獎林心如把學生、上班族、人妻三種角色項跨次元般的瞬間轉換,連情緒都能像有開關一樣,收放自如,我對這個演員的想法,除了美麗,只剩尊敬。

*****

老演員更不用提了,每個都像是打開隔壁公寓大門走出來般的貼切寫實:方爸的耿直、唐爸的逗趣 (我真的很喜歡羅北安跟朱德剛等有趣的戲劇前輩 )、唐媽的鄉土、汪爸的明理和汪媽的勢利,憑幾人之力把台灣社會濃縮成螢幕前面的光點,讓你覺得演的不是戲,是你我的人生;同時他們讓我感覺到,不用力演戲,原來也是可以充滿特色的。
這是我欣賞的"演技"。

另外,學生時代劇情帶動得草率快速,在後來十多集的做了完整的詮釋,你可以看到唐家妮的獨立跟渴望依靠,是來自一個重男輕女的傳統家庭;你可以看到汪俊杰的木訥和跡近瘋狂的偏執,是來自獨生子家庭母親的過度保護,和受傷後發自內心的自卑;你可以看到方韋德不相信幸福,是因為從小就認為自己沒權利獲得幸福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能夠用心把人物背景交代清楚,是相當可貴的,在我印象中,除了火影忍者對此有很深的著墨外,其他的作品鮮有如此細膩的刻劃。
這是我欣賞的"脈絡"。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無數的遺憾及無常,造就了16個夏天的燦爛。
如果一齣戲偏重滿足了觀眾對於情感的放縱和報復的心理,我們稱他為肥皂劇;
如果這齣肥皂劇又讓俊美的演員代替你完成了情感的渴望,那我們就可以稱它為偶像劇了。
依16個夏天的資歷,當個稱職的偶像劇是綽綽有餘的,但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沒有完成觀眾的夢,而是狠狠的把觀眾的夢拾起,然後反覆敲碎。

如果你有看過家妮跟俊杰簽上離婚協議的字;
如果你有看到方韋德眛著心意三次對家妮說出絕情的反話;
如果你看到俊杰和瑞瑞喝醉的那一晚;
如果你有看到方韋德在瑞瑞的民宿裡把氣氛搞到冰點;
如果你有看到丁國慶一個人在其他四人整夜缺席的餐廳裡舉杯的那一幕,

你就會恨死劇組為什麼要下重手,用心裡的折磨整整虐待了你兩三周。
然後摔了遙控器之後,嘴裡邊罵方韋德為什麼要這樣不誠實面對,再把遙控器拿起來等下個禮拜的播出。

劇組弄了你兩集,很慶幸地,在被人家稱為"拖戲"之前煞了車,聰明。

偏題了,但這裡要講的強調的,是無奈,也是遺憾。簡言之,這部戲很不療癒,也無法激勵你真愛無敵,它把你的傷口拆開,讓你去看它,然後再陪你把傷養好。這樣殘酷的安排,沒辦法給人安慰,但卻能讓人感同身受。

我一直都很喜歡台版的白色巨塔,但我一直無法具體的找出我喜歡它的原因。
直到現在,我才知道它跟16個夏天相同的地方,都在於拒絕討你開心,而是很殘忍的告訴你其實你的人生也是如此,你控制不住。

青春偶像劇是甜甜的柳橙汁,成人的偶像劇是苦澀的酒。
你也知道酒很難喝,但糾結的人,才懂苦澀裡的滋味。
也因此你愛喝。
這是我欣賞的"寫實"。

十六个夏天十六個夏天(2014)

又名:回到初恋的夏天 / 16个夏天 / The Way We Were

主演:林心如 杨一展 谢佳见 许玮甯 邹承恩 郭品超 柯淑勤 戴君竹 赵慧仙 

导演:许富翔 / 编剧:杜政哲 Zhengzhe Du/卢慧心 Hui-Hsin Lu/杨蕙文 Hui-Wen Yang/李松霖 Sung-Lin Li

十六个夏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