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英俊

当下平民化视角的影视作品在市场上越发匮乏,一方面是观众的注意力大都被都市言情、古装玄幻等题材给吸引,另一方面是资本追逐流量,市场反应证明了平民语境的作品不够吃香。

虽说观众需要娱乐化的节奏来排解压力,但也需要思考性的作品来注入深度,所以市场上时不时就会有一剂强心针带来新鲜血液。

恰好最近有一部口碑猛增到无法忽视的剧集,不得不单拎出来聊一聊。作为2021年的开年大戏,《山海情》实在是太过亮眼了。

作为以平民阶层为主角的主旋律剧集,这部23集的扶贫专题剧刷新了观众的固有认知——原来主旋律作品一样可以拍得这么好看。

金牌的制作班底是质量的保证。

导演孔笙、孙墨龙,执导过《琅琊榜》《大江大河》《欢乐颂》;总编剧高满堂,写出过《闯关东》《老酒馆》《温州一家人》;制片人侯鸿亮,制作过《都挺好》《伪装者》《北平无战事》;出品方正午阳光,更是电视剧领域的金字招牌。

再看演员阵容,几乎全员演技派

黄轩、张嘉益领衔主演,闫妮、黄觉、热依扎、黄尧、尤勇智、祖峰、白宇、郭京飞、王凯、姚晨、陶红、王莎莎、郎月婷等参与出演,出色的配置让这部剧的期待值直线拉满。

导演孔笙(左)

扶贫题材并不好拍,想要出彩和被观众接受都是难点,拍不好,就很容易落入“空喊口号”的怪圈。但《山海情》播出后,从豆瓣9.1的开画评分,一路涨到了如今的9.4分。这其中,值得挖掘的优点不在少数。

《山海情》的故事背景落在1990年代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在1972年将西海固地区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在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一个关于金滩村近三十年来的脱贫攻坚之路被写进了镜头。

脱贫致富的首要条件在于“吊庄移民”。简单来说,就是整体迁徙,从戈壁滩转移到富饶地,离开生活已久的村子去往新的环境。但对于固守传统的中国农民而言,他们最在意的就是扎根土地。

《山海情》通过这个引子,一下就让“一个村庄的变迁史”走入观众视野,粗粝感、真实感成了吸引观众的第一道佳肴。

从平民视角切入到主线剧情,那就需要一个领头人,而主角马得福正是这一场脱贫硬战中的关键人物。

马得福自己就是从涌泉村走出来的孩子。他从农校毕业后被借调到吊庄办工作,首要的难题就是协助主任张树成解决涌泉村吊庄移民的问题。

这一路,他面临的难题从未停过。从说服村民吊庄移民,到扎根戈壁开荒的大小事宜,从通水通电到种植灌溉,从解决蘑菇滞销问题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理想主义屡屡碰壁现实之后迅速成长,一个丰满的基层干部形象就此立住了

《山海情》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丰满的人物。正是这样的时代群像,正式这些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形象,拉近了这段故事与观众的距离。个性与共性,构成了有血有肉的真实感。

作为代理村支书,马得福的爸爸马喊水在村民中尚有一些话语权。作为典型的西北汉子,耿直敦厚就是他待人的方式。

他能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四处奔波、带头移民,也能为了一点而然私心而不欢迎水花来到移民村,可转头看到水花拖家带口的狼狈样却又心软下来。点滴的细节架起了马喊水刀子嘴豆腐心的形象。

李水花作为农村独立女性的典范,更是本剧无法忽略的存在。

她与马得福之间爱而不得的情愫令人遗憾。出身贫苦被动辍学,转而被父亲物化为交换品而嫁给邻村的安永富,悲惨的命运一直伴随着她。

生了孩子后她依然穷困,然而在这样拮据的状态下,她的丈夫又意外瘫痪。李水花一人撑起了接近残破的家。

在热依扎的演绎之下,一个农村女强人的形象被完整刻画下来。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人坚信在戈壁滩上就存在这样一个人,她不屈服于现实不弯腰于贫穷,在脱贫攻坚之路上昂首挺胸。

来自福建莆田的挂职县长陈金山,浑身都是喜感,用一嘴听不懂的普通话闹出颇多笑话。

虽然经常鸡同鸭讲,但在干实事的地方他也毫不含糊,在致富之路上想尽了办法:为扶贫区的劳动力牵线搭桥外出务工,请来农业专家凌一农给村民推广赚钱的经济作物。

太多涌入镜头内的角色值得观众记住,那些活出了自己生命色彩的人物在剧中同样放着光芒。

比如祖峰饰演的白校长,为了村里孩子的教育问题奉献了青春,从支援西部建设到留下传道授业,成了最无私的园丁;

比如白校长的女儿白麦苗,响应了脱贫号召远赴福建务工,虽不舍与马得宝分离,但还是踏上了他乡之路;

再比如帮扶村民的农业教授凌一农,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带领大家伙走出贫困,自掏腰包收割蘑菇也要把种植之路进行下去。

那一代人身上的情怀,通过隐忍的表达方式中传递出来,关于亲情、友情与爱情,不同的情感带来不同的变化,投射在各个角色之上,直击观众内心。

跳脱出刻板印象的“真实感”,反映在黄沙吹皱的面容上、在勤耕细作一辈子的劳动上、也在骨子里不愿屈服的信念上。

在如今这个吃喝不愁的时代,我们很难再去回望彼时的穷苦。而怎么样把这种困顿直观化带到观众眼前,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那个年代的不易,是创作者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山海情》选择了用重塑的方式带入,镜头基本都是实地实拍,三个月的拍摄周期让整个团队吃了三个月的黄沙。演员在拍摄之前就去往西北农村体验真实的生活状态,学方言、学神态、学形体,在认真的准备中找寻最接地气的内在人物。

《山海情》并没有以“苦姿态”去表达苦日子。创作者把所谓的煽情套路丢在一边,把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摘除干净,留下的只是淡如流水的叙事。

在这种平铺直叙中闪闪发光的,是每个人物身上散发的力量,细微之处都是绵长,普通背后皆为不凡。

剧中的金滩村改编于真实存在的闽宁镇,“山海情”中的“山”代表着宁夏,“海”代表着福建。作为对口帮扶的一个时代缩影,闽宁镇的脱贫致富之路正是扶贫攻坚计划中的一个印记。故事的出口能找到相应的符号,那些剧中迸发的情节或许在某个时刻就真实发生过。

朴素现实主义始终贯穿在《山海情》之中,最底层的人民和最朴素的思维不仅能在脱贫之路上贡献力量,也能带给观众许多思考。

且看第一集老支书在村民中的振奋发言,当大伙儿都以为老人才最离不开生活已久的土地时,他告诉大家“有奔头那就不算苦,没奔头那才叫真的苦”。只有试着去改变才能够让生活过得更好,当乡土情结难以维系现实生活时,走出去才是最好的出路。

再看一直怀有信念的马得福。他坚信吊庄移民的可行性,从来不怀疑这条路是否走不通。农校毕业的他能够预见死守土地的艰难险阻,所以他要成为拓荒者,要把新生活带给涌泉村村民,这同样是一种不放弃的执念。

从荒芜的戈壁滩到肆虐的沙尘暴,从没水没电到资源匮乏,从难以为继到相继出走,这个移民而来的金滩村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但劳动者的双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会告诉你,没什么过不去的难关。

《山海情》的动人之处就在于真诚。它不去迎合市场的喜好,而是创造出新的审美标准,深耕于中国乡村,展现不同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故事传递了感动,而感动就藏在每个角落之中,是西北汉子的直爽与西北女子的柔情,也是西北这片土地的广袤无际。能够触动观众的,就是这些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东西。

希望《山海情》的出现,能让主旋律题材作品迎来新的时代。影视剧市场从不缺忠实的观众,只缺用心的创作者。


山海情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