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电影,天生自带流量,所有未知但是可以想象的东西,都可以引起观众巨大的兴趣。但是,随着生化危机经典落幕,期间与之后产生了众多丧尸类型的电影,毫不客气说,质量良莠不齐。
其实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只看丧尸的打扮与动作就可窥一二。如《生化危机》、《我是传奇》,韩国日本的《釜山行》、《请叫我英雄》,里面丧尸那种对血肉的饥渴,带动了行为的扭曲、动作的诡异,都看出一部电影是否用心在思考:丧尸这种特殊生物,虽然没有人类气息,但是它们依旧有情绪与本能。
另外同样重要的,就是末日世界里的人类,是苟延残喘,还是一路向生,是毫无底线,还是相互依存,这些都考验一部影片的质量。
十几年下来,丧尸片能表达的东西,以及需要表达的东西,早已被发掘干净,众多影片只能在既有的基础上拍出自己的东西,才有可能捕获更多票房。
今天咱们说的这部丧尸电影,就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丧尸乐园》。

上个月,《丧尸乐园2》已经上映了,与第一部一样,作为限制级出身的电影,我们大概很难在大荧幕上看到它的踪影,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这部丧尸电影的追捧。
追捧什么?当然是一部不像丧尸片,却比一般丧尸片吸引人的独特气质,全程无尿点,但是建议不要喝水后再看,因为一些画面容易引发联想,另外电影中不断发人深省的情节,容不得耽误时间跑厕所。


即便里面的丧尸装扮够重口、够恶心,画面常常不忍直视,但它还是不像一部丧尸电影。如果说一部丧尸片不像丧尸片,丢掉原本的恐惧元素,凭什么还能让人心心念念?这还需要从主角的生存定律说起。
男主哥伦布是在灾难中幸存的少数人之一。其实用“幸存”来形容此人,并不确切,他活下来的倚仗,实则是他善于总结的优点。在惶惶不可终日的世界中,他总结了N条生存法则。
比如,不能太胖,因为那样一定比同伴跑得慢,所以先死;比如,打中丧尸一定要补一枪,否则容易先死;比如,坐车要带安全带……看似没有意义的规则,都是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哥伦布这个人物,不是满身肌肉的超级英雄,也不是身负异能的X战警,他却有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属于芸芸众生的小人物,那种在夹缝中生存,宅在家里十几天也没人搭理,却对生活观察入微的小人物。
如果世界一直正常下去,他依旧会是一个小人物,但丧尸病毒让他成了万中无一的幸存者。


电影的看点之一就在这种小人物逆袭的快感。包括影片后期所有的好莱坞明星十不存一,原来在尘埃中生存的哥伦布,竟然能在各个明星别墅中穿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住处。
这一切,都因为他总结掌握了自己的生存法则。其实在电影之外的世界,同样运行着如此规则。
向往堆积的金钱,向往骄人的名利,不断经营,甚至有人不择手段,有人不计后果。只是到了最后,假如名利金钱触手可及,自己却再也抬不起手,再也拿不动钱,那么前面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或者另一种情况,丢了人性,换取前面的财富,最终孤家寡人,那这些还有多少意义?
电影与现实,就这样交融在一起:用心灵与健康换来的身外之物,在绝对的灾难面前,都不值一提。所有的收获与付出,都在讲求一种平衡,一种坚持,保证正常的生命,才有正常的成就。

电影最大的冲突,在于旧貌不改的世界,运行着完全不同的规则。咖啡店、超市,甚至于白宫,都拥有原来的样子,但是没有人的文明,原有的灿烂都变成一地稀碎的玻璃碎片。
看似超现实的情景,实则与现实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
记得小时候看现代京剧《沙家浜》,阿庆嫂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
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人走茶凉,就是这个世界不曾改变的规则。只是,这个规则也是有条件的。电影中,硬汉担当塔拉哈西一路寻找夹心蛋糕,最喜欢有力量的越野车。所以,他能够无视曾经美好的一切事物,与大家一起打砸印第安人美丽的饰品商店,毫不在意那些美丽的、五颜六色的、曾经被人类喜爱的手工艺品,碎成一地渣渣。同样的,他用钞票擦眼泪,因为手里的钞票,在这时候,就是普通的纸。
但是,他却对路边的废弃蛋糕汽车感兴趣,不顾危险要去里面寻找夹心蛋糕,即便是最便宜的夹心蛋糕,也让他疯狂。


一个硬汉如此疯狂喜欢夹心蛋糕根本不合常理,但是后面情节暗示了,夹心蛋糕应该是他唯一的儿子最爱吃的东西,而他最后的这个亲人,丧生于这场灾难中。
对爱的思念,造就了这个硬汉极端的两面性。即便曾经最值钱的东西变成尘土,他也无法丢掉原来儿子最爱的食物。而夹心蛋糕,在他这里永远不会经历"人走茶凉"的悲剧。
所以,即便是恐怖电影,即便是喜剧电影,《丧尸乐园》也有其艺术性值得观众品味。
另一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启示:若不想人走茶凉,就要让自己的价值,可以无视环境的变化。
如果一个人被如众星环绕,当他的金钱散尽,当他的地位跌落,如果还有人在他身边陪他喝茶、下棋,那么他的价值,就深深印着自己的名字,没有东西可以夺走。
所以,我们需要经营的不只是身外之物,还要经营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获取最根本的尊重。



第一部《丧尸乐园》中,观感最差的就是两姐妹。
作为女一和女二,她们的行为没来由地无厘头。既然以欺骗为生,总要告诉观众她们为什么变成这样冷血的动物吧,要知道在她们第一次骗走男主的车和枪的时候,两个男人必死无疑了。
电影为了掩饰这一点,让两个男人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竟然一只丧尸也没遇到,遮住了女主令人发指的行为。这种前无铺垫,后无解释的安排,实在不好接受。
好在,姐妹的形象可人,性格鲜活,中和了强烈的男性荷尔蒙,在丧尸与男性皆暴力的环境里,减少了血腥与恐惧的刺激感。
在她们慢慢接受二男的过程中,还是人性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毕竟在人吃人的环境中,两个弱女子只能靠不信任,获得更多生存的几率。
她们的目的地,太平洋游乐场,则是电影的终极隐喻。


压抑,随时都会丢掉性命,不努力就没有活路,是丧尸世界不变的基调。这个环境像极了现代人面对的现实压力。电影2009年上映,2008年金融危机自美国席卷全球,在彼岸这个国度,富人首先走出阴影,底层人民依旧苦苦挣扎。
回看电影中,并不算多的丧尸镜头,主要集中在最终游乐场那次战争中。明明濒临死亡威胁,为什么两个女孩还要去游乐场嗨那一下?这种完全不符合常理的事情,电影却明目张胆地演了出来。
丧尸在极度饥饿中对血肉的渴望,女主在极度压抑中对快乐与自由的渴望,两种渴望在这个游乐场里面激烈碰撞,好似在金融危机大潮下,那些挣扎求生的普通民众。虽然有搞笑成分,虽然有不合乎逻辑,不符合物理定律的情节,这场游乐场大战还是代表了更深层面的东西:底层人在恶劣环境中,即便饥饿如斯,即便压抑如斯,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仍是无法阻挡的。

哥伦布的小人物逆袭,硬汉对亲人思念以至于爱屋及乌,女孩们被压抑太久不顾危险也要向往自由,这部电影用搞笑的末日绝望,告诉大家一个最容易遗忘的道理:
即使是最普通的一天,最无聊的工作,最难吃的早饭,最闹心的路况,也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付之一炬;回望过去,你可能会思念原来最讨厌的一杯热饮。所以,丧尸片最重要的并不是告诉我们末日来临时的生存法则,也不是讽刺那些极端情况下不可知的人性,而是告诉大家要珍惜眼下生活,莫等到时间夺走现在理所当然的一切,再去思念原先理所当然的幸福。

丧尸乐园的影评

倾酒
倾酒 • 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