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百年前的传说故事到如今的都市传说,巨型生物似乎总是扮演着一个令人恐慌的角色,人类对于巨型生物的恐惧,也许从几十万年前便已深埋在我们基因深处。而当我们有机会将我们的恐惧拍成电影——比如战后的日本东宝制片厂——的时候,怪兽的形象总是巨大的,轻而易举便能够摧毁掉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人类只能集中自己近乎全部的力量,配合着一些英雄主义,才能够勉强战胜怪兽保卫家园。
而在东宝名下众多的特摄片怪兽中,魔斯拉是相对较为特殊的一个。因为,魔斯拉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当自己的主人受到威胁的时候,它才会出击,英文名为mothra的魔斯拉,是由单词蛾子和母亲构成的,所以,魔斯拉自诞生之初,便是有着母性象征的怪兽,其角色就是扮演人类的守护神,只要有怪兽的出现,魔斯拉便会为人类作战。这在后来诸多怪物大乱斗的特摄片中都有所体现。
这一点,从1961年本多猪四郎导演的首部《魔斯拉》电影中便确立了。但是作为战后怪兽片的代表,本多导演似乎并不想重复在《哥斯拉》中有过的怪兽因人类核试验而诞生,最终报复人类的套路。而是做了一次革新,更想展示给观众的,而是当时日本作为战败国,普通民众对近乎宗主国的美国的内心想法。
因为一次核试验,日本政府派出一支由美日双方联合组成的探险队,去孤岛上搜寻所谓原住民的踪迹,但在岛上,他们却发现了体型娇小的两只妖精,日美混血,代表美方利益的尼尔森不顾众人反对,强行掠走了她们。通过让她们为自己表演而获利,但渴望自由的妖精,通过歌唱召唤魔斯拉的歌曲,成功将魔斯拉唤醒。巨型飞蛾魔斯拉在大闹东京之后,通过心灵感应,了解到妖精已经被尼尔森带到了国外,于是又是一番折腾。最终,束手无策的西方国家,还是通过日本人的帮助才成功制服了魔斯拉。
虽然相较于原著小说,影片已经尽可能地去政治化,比如魔斯拉吐丝成茧的地方由国会大厦变成了东京塔,且影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美国的名字,而是借角色之口,将这个西方国家命名为“罗利西卡Rorisika”(由俄罗斯的Russia和美国的America组成),但很明显,其所指的对象只有美国。因为影片最后被魔斯拉大肆破坏的西方城市,名字是隐喻纽约的纽科。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日本民众,在二战战败后,对于美国统治地位的反感和内心的抵触。尤其是影片拍摄自1960年,这一年美日双方刚刚达成《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本已经完全笼罩在了美国的阴影之下,普通民众肯定诸多怨言。
而回到影片本身,相较于1954年拍摄的,同样由本多猪四郎导演的怪兽特摄片鼻祖《哥斯拉》,《魔斯拉》似乎更接近一种悬疑片的模式,主角怪物到了影片临近结尾处,才第一次以完整形态现身,让整部影片似乎更偏向于剧情片的样式,因为影片故事的重点,基本上都在日本记者为了拯救小妖精,同尼尔森斗智斗勇之间展开。影片如此处理方法,则是可以让观众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美日关系”这样一个主题上面来。但是一生拍过五十余部怪兽题材特摄片和特摄电视剧的本多猪四郎,在影片主题的处理上却有些流于表面。尤其是结尾,束手无策的罗利西卡人只能选择向上帝祈祷,而日本代表却没有放弃,通过自己的机智和果敢,成功降服了魔斯拉。这带有一丝民族自大感的行为,也让影片前半部分极力营造的政治诉求有些大打折扣。
魔斯拉作为一只怪兽,戏份这么少,除了导演对于影片主题的考虑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用蛾子当怪兽,对于普通观众的震撼力和吸引力似乎太弱了。所以,选择让这两只似乎没有任何破坏力、极易让观众产生亲近感的双胞胎美女妖精作为代表,也是必需的了。而且,这两只妖精的扮演者,还是当时日本红极一时的歌手。而这两位妖精在片中所演唱的,召唤魔斯拉的歌曲,则是由导演和田中知之、关泽新一共同用日语创作,再由他人翻译成印度尼西亚语而成的。
而影片最值得称颂的部分,则是影片的表演和特效。影片中几位角色都出彩地完成了对于各自角色的饰演,尤其是饰演记者福田的演员,将将一个“对新闻咬着不放的乌龟”的记者的冲劲儿演绎了出来,而沉稳老练的报社主编,扮演者则是志村乔,也是完美的将一位主编对新闻业的热情、对属下的紧迫感演了出来。
影片的特效部分,虽然依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充满了年代感。但以当年的眼光看,通过模型结合的特效还是颇为有趣。比如对于身形只有三十公分的小妖精美人,通过巧妙的剪辑手法,将真人部分与模型部分精准对接在了一起。而魔斯拉大肆破坏的段落,则是传统地模型特效。
虽然1961年的《魔斯拉》里,飞天巨蛾扮演了一个反派怪兽的角色,但是在后来的影片之中却多次成为了人类的保护伞,屡次为了保护人类而牺牲了生命,但是人气却远远不如其他的怪兽来得高。

摩斯拉モスラ(1961)

又名:魔斯拉 / Mothra

上映日期:1961-07-30片长:101分钟

主演:堺正俊 香川京子 Furankî Sakai 小泉博 

导演:本多猪四郎 / 编剧:关泽新一 Shinichi Sekiza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