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天平也许偶有偏差但终将回归正义--阿加莎·克里斯蒂 《控方证人》
古典派与黑白片
古典派是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侦探小说流派,最著名的作家有写了福尔摩斯的柯南·道尔,另一个自然就是被亲切称为阿婆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的小说总是能在作品中融入情感、人性和心理分析的元素,虽然对案件的推理没有达到严格严谨的地步。但这种以情感、心理为主的推理风格,却能在荧幕上获得最大的表演效果,原因是演员的表演能够最大程度的表现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让观众在观看时能获得更好的推理体验以及得知真相后,回顾前情时获得一种恍然大悟的体验。因此阿婆的小说常常被搬上电影荧幕。
但即使在众多改编电影中,我相信控方证人仍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看豆瓣排名就知道了)作为一部老电影,它是黑白片,画质比不上现在,黑白片的固有特点也让它很难通过画面展现出非常多的细节。但它的优点足够盖住所有缺点。
流畅至极的节奏
很难相信一部上世纪的电影能有这么流畅的节奏,电影里的每个镜头、每句台词甚至演员的每个表情都有着推进情节的作用。

爵士玩电梯的情节出现了几次,每次玩电梯其实都是为了让下一个角色登场,起到一种分割场景的作用。镜头可以不用剪辑,只需从楼梯上滑向门口就可以看到下一个角色推门而入,而角色退场时也只需要让爵士乘电梯上楼。读过原著的观众也可以很快速的分辨到了那个情节。不得不佩服这种黑白时代镜头的使用。


当爵士取得关键性的证据时,似乎胜诉就在眼前。但爵士老到的经验却似乎在提示什么,为之后克里斯提娜其实做了伪证做铺垫。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例子就不一一细说,此外还想谈谈本片很精彩的一个情节
看不见的控方证人
同是假扮他人以获取关键证据,每次看都觉得很有趣。不仅在于情节的巧妙更在于演员的演技
如果说看不见的客人里母亲假扮律师还有得知儿子被谋杀时一瞬间的情绪失控,控方证人中妻子的表演就真的完全像另一个人。黑白画面造成的面部失真,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语气和体态,要不是看过其他类似情节就真的被骗过去了。
更震惊的是,女主角当时50多岁了.......


陪审团的正义
以作案动机和作案机会来说,男主实在是很难洗脱罪名。但即使这样依然能脱罪,不得不佩服克里斯蒂娜和爵士的“配合”造成的反转。
当然也离不开英美法系下的陪审团,简单来说,就是在英美法下,法官不认定事实只宣判结果。裁决是经过陪审团的认定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辩护律师的能力和陪审团的个人倾向将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最终结果。爵士的辩护水平可以从电影中看出,我更想讨论的是陪审团的裁决
从时间上讲,保姆、警长和妻子的证词被爵士依次反驳为没有实质性事实。随后休庭并由陪审团进行裁定,在之后就是法官宣判了男主无罪。控方证人证词无效因此不应该判被控方有罪,似乎很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解释为控方证人的伪证证明了嫌疑人是无罪的,即伪证本身称为了洗脱嫌疑的证据。但这完全陷入了没有真相,只有解释的情境。嫌疑人洗脱罪名难道不是应该由自己的不在场证明,没有可疑的血迹甚至没有作案动机不成立。而不是由于没有证据就是无辜的,这似乎变成了《罗生门》中提到的“没有真相,只有解释”的诡辩论。并且这种解释还不是公允的,而是由陪审团带有主观色彩的裁定:男主不敢相信妻子和其他人有染,打造了一个痴心汉的人设,而妻子则是一个满口谎言、一心为自己的形象,虽然这些人设都是打造出来的且陪审团确认的成本很高,但陪审团就这么相信了。做出了对男主有利的判决。这种带有陪审团个人倾向的正义,真的是正义吗

控方证人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1957)

又名:雄才伟略 / 情妇

上映日期:1957-12-17(美国)片长:116分钟

主演:泰隆·鲍华 玛琳·黛德丽 查尔斯·劳顿 埃尔莎·兰彻斯特 约翰·威廉姆斯 亨利·丹尼尔 伊安·沃尔夫 托林·撒切尔 诺玛·威登 尤娜·奥康纳 茹塔·李 

导演:比利·怀尔德 / 编剧:阿加莎·克里斯蒂 Agatha Christie/比利·怀尔德 Billy Wilder/哈里·库尼兹 Harry Kurnitz

控方证人的影评

ommo
om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