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横向对比了同期的《烧女图》、《打开新世界》以后,我发现喜欢一部电影的原因原来可以非常深入且私人,然后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如此投入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哪些情节和设定跟我内心世界共鸣?

我看了温斯莱特和罗南不多的访问和宣传(当时正值疫情,基本上都是网上连线访问),然后我发现温斯莱特多次强调,导演的working class背景跟她差不多,这种几乎来自本能的对自己阶层的关注和刻画方式,让她很容易被Mary Anning的故事打动。其实罗南也是差不多的背景,她和温斯莱特的父亲都是演员,但不是很成功那种,温斯莱特形容她父亲是贫困挣扎,罗南甚至说过他父亲在当演员前做过清洁工,还被克扣过酬劳,日子过得曾经很是艰苦。

我喜欢这种working class的视角与关怀,它注定不唯美,不高雅,在强调艺术审美的电影界恐怕更是异类。如果非要给《菊石》低分找个原因,我认为就是这点。我个人相当喜爱这部电影,只是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喜欢上。

其次是主角Mary Anning的个性。Working class会比其它阶层更容易孕育出某种个性,温斯莱特曾经用过几个词去形容她:stoic(坚忍的),reserved(寡言克制的),sensitive等。这些在电影表现上来说,完全不算是讨喜的个性。这就是为什么温斯莱特在好几个访问里都提到,出演Mary这个角色其实是很让她紧张的一件事,不仅仅是因为台词少,而是她甚至不被允许表达太多的快乐与哀伤(almost no happiness, no smiling, no sadness or tears),她只能在这两种情绪之间找到少量能够表达Mary情绪的空间,并且大量内在化她的情绪。温斯莱特说她需要不断被导演提醒,不要用手去碰脸(这会泄露情绪),前期不要露出任何微小的笑容,直到音乐会那天Charlotte往她手上喷香水,而音乐会那天正是她们情感开始外在化的一天,Mary露笑容了,后来她写的小诗,还有Charlotte跟她说她是当晚最美丽的那个。

导演和温斯莱特选择了让Mary以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个性去呈现,这是他们的假定,无可厚非。然后温斯莱特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个人觉得相当有价值:她认为Mary父亲的早逝,给她带来了某种abandonment issue,让她在此后遇到的亲密关系里总是把对方放进了自己的private isolated world,总是害怕外在的一些因素会伤害这段关系,而不敢现实中去真实地体验它。所以她总是克制,甚至逃避。即便音乐会上她爆发出了的丧失已久的情绪:envy and jealousy,但回到小屋里,她还是从Charlotte那抽了手。

在以上这么个大前提下,最终Mary还是爱上了Charlotte,这份爱冲破了如此多心理上的阻碍,完完全全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渴求,渴求爱,渴求被爱,渴求一个懂自己的人。就是这么一份质朴的感情,来自于一个每天忙碌于温饱和理想之间的working class,就像她研究的化石一样,看着质朴,却珍贵异常。

温斯莱特说,这部电影对她来说是在讲how we choose to love and how that can end up defining who we are. 在她20多岁的时候她想让别人喜欢她、喜欢她的角色,但后来发现这其实是bullshit. 我想她的意思是,只有在追寻自己所爱的过程里才能不断地发现真实的自己,其实不仅仅是观察Mary和Charlotte彼此相爱的这个过程她俩各自的成长和变化,包括我在写影评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思考: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想要这个?这就是我吗?确实是相当有趣的体验了。

温斯莱特的访问视频地址(来自youtube)

温斯莱特的另一条访问(内容和上条有部分重复)


菊石Ammonite(2020)

又名:默爱(台)

上映日期:2020-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20-10-17(英国) / 2020-11-13(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凯特·温丝莱特 西尔莎·罗南 费奥纳·肖 杰玛·琼斯 詹姆斯·麦卡德尔 亚力克·塞克雷亚努 克莱尔·拉什布鲁克 哈维·斯克林肖 温迪·诺丁汉 利亚姆·托马斯 莎拉·怀特 比阿特丽斯·克纽 

导演:弗朗西斯·李 / 

菊石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