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1-10

风吹麦浪:求真有如盲人摸象


不得不承认,爱尔兰一整套法治和民主体系都脱胎于英国。引发独立战争的首届国会,由英国治下民选的爱籍伦敦国会议员组成。独立战争的低烈度及随后的妥协,也需要碰上一个相对文明的统治者。
人都是双标的,西方媒体常常逢中必反,知识分子也是。比如很多人一面对大陆民众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嗤之以鼻,一转身对台湾人的爱省主义表示充分理解,爱台湾难道就没有非理性成分?一方面推崇民主,但当民意不合自己的期待时,又来嘲讽大众的愚昧。
偏执和理性、狂热和文明很难拿捏,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存在。太理性未必搞得成革命,太狂热又容易脱轨。归根结底,这个世界太复杂,事实上我们所有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盲人摸象,只求在某些局部逼近真相。另外根据我自己生活经验的感受:知识分子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可以追求真理,尽可能地精确。但要做事的话,很多时候,适度的武断也是需要的,否则可能就是优柔寡断。既要迅速决策,又要事事正确,几乎是不可能的。人只能通过学习尽量提升判断力,同时尽可能追求在大事上不糊涂。
以为革命能解决一切问题,革命成功就没有压迫,没有贫穷,也算天底下革命的通病了。但是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试过才知道对错,这个也没有办法。弯路没走过,你也不知道它就是弯路。
爱尔兰人的抗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经济上的困顿,不管是不是英国人造成的,挫折本身足以引发人的不满。人类社会很多矛盾的底层原因还是经济问题。另外英国政府在爱尔兰大饥荒时的表现,也确实让爱尔兰人有足够的理由不满,而英国援助不积极的原因,有敌意,也有冷漠和傲慢,还是那个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理解,太难了!

风吹麦浪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2006)

又名:吹动大麦的风(台) / 风吹稻浪

上映日期:2006-06-23片长:127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帕德莱克·德兰尼 利亚姆·坎宁安 Orla Fitzgerald 

导演:肯·洛奇 / 编剧:Paul Laverty

风吹麦浪的影评